最先具有了更好的变换,哪种风雨也然而一律的雨镰,而跟不上在镰刀里的生长最有谈话权,由于心控制了刀尖上的一滴水即是大海
记不得当时演了几出戏,我却对《金沙滩》那场戏记忆犹新,由于是第一次看老戏,文戏看不懂忘记了是很正常的,武戏的激烈和紧张时时抓着我的心
为了保卫大宋江山,老令公奉皇帝之命带着七狼八虎赴北国之邀出席双龙会,大郎因貌似而装扮宋王,二郎、三郎等随身保卫,其他兄弟也随军前往,正所谓“打仗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
当谈判遇到变故时,“先下手为强,后下手遭殃”随着一声低语,大郎抽出宝剑,可怜玉树临风的文官不是狼主的对手,顷刻间血染黄沙,二郎、三郎杀出重围,不见了兄长的身影,急火中烧的又杀将进去,二郎看到大郎死去,想起出发前老令公的嘱咐,抬剑自刎,三郎独立难撑大局,被乱军砍死;四郎被俘,五郎出家,七郎搬救兵死于潘太师之手,八郎落荒,唯一个牛郎领残败之兵回朝,至此杨家一门忠烈七零八落的所剩无几了
宋朝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,当时其实我领悟最深的还是人就应该对国家和社会有用,杨家将是我们很好的榜样
现在我只要一看到“秦腔”两个字,就会记起那激烈的锣鼓家伙的声音,看到老令公与老太君的悲态,想起那场皮影戏
待身上沐浴到了太阳的光辉,我们趁着浓浓的兴致,登上了宝塔,尽情地西望苍山洱海,北眺玉龙雄姿,南观云山雾海,饱餐了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
“你看马蹄下/奔跑的仓促的春天/绕过黄昏的院落/延长灯光下的黑暗/它沾满灰尘的影子/让我一生都生活在从前”(《阴影》),这样的诗歌让我们看到,生活与生命留在诗人内心的,是幽暗的光亮
它表明,王若冰在生活的艰辛、命运的坎坷、隐性的支出、人生的变数面前没有怨叹和畏惧,有的只是永存的奉献与感恩
正是因了这种苦难的宽容与感恩,才使诗人带着挥之不去的阴影和疼痛继续上路
在王若冰笔下,以灯光、春天、花朵、爱情为意象的作品,往往具有极为广泛的现实意义,显得十分生动而富有节奏感
这些意象互摄互融的结果,使若冰诗歌的精神空间显得虚静而又博大,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和春天般的温暖
以其朦胧诗的风格,开创了乡土题材诗歌理性化创作的先河,从语言和结构上而言,给人留下许多值得思索的东西
在若冰看来,诗歌的意义在于:“诗歌只不过是诗人生命的一种方式,诗人的人格力量比任何东西都要长久的保持
通过对若冰作品的阅读,我认为,艺术没有规则,只要顺其自然了,就是好诗
在我看来,浪漫是诗人的天性,但过多的追求唯美反倒会影响意境的延伸
写诗不是写新闻和评论,只要注意把握好对抒发感情中的克制,原本疼痛的日子不在微痛,原本美丽的事物会更加美丽
就像天水师院丁念保先生在若冰诗评《在抒情中感觉生活的微痛》里写的一样,如何使诗在高蹈的惟美之外,具有更加亲切的人间烟火气息和生活的质感,以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,恐怕是王若冰应该深思的
我觉得若冰通过后半生的努力和创新,想必其诗歌是能够走向世界的,这还用质疑吗?倾听与呈现,说实在话的若冰不是诗界的“妓者”《倾听与呈现》这本集子中的诗人、作家即是黄河流域这绵延九曲文化长河中的一个浪花
以王若冰为天水文坛代表的诗群,一个有着自己个性追求的年轻诗群,在经历了在甘肃文坛上从一度辉煌走向惨败的他们,踉踉跄跄的行走振兴文艺事业的路上
正如我手头的这本评论集,里面一个个陌生艺术家名字和我要说的一样,都是天水文艺界默默无闻的艺术工作者
从他们的作品看来,分明看到的是天水乃至整个甘肃诗坛最为丰硕的成果,这其中更多的包容着过去几十年中陇原文艺的沧桑和苦难
如第三辑里在《温暖》一篇中,可见活跃在天水小城的20多位诗友立足故土,关注人生、吟颂时代和歌唱生活
诗思飞扬,又诗情各异
色彩各俱,但诗境优美
好似生意盎然的春天,以它的斑斓,以它的绚丽展现出繁茂和丰厚的诗歌实体和文化底蕴
人都说近处无有风景,其实是因熟视浑然到莫辨
晨雨中撑把雨伞去观景吧,当小雨淋去心头的浮躁,当清风拂去眼前的尘垢,就会发现身边那道靓丽的风景